南宋建炎初,殿前都指挥并侍卫马、步都指挥渐成空置,自绍兴五年至绍兴七年,逐步恢复建制。
“五年冬,废神武中军隶殿前司,……又以都督府兵分隶三衙。七年夏,复合马司馀军及八字军为六军十二将,命刘信叔主之;解承宣潜典步军如故。自是三衙始复矣。”
南宋末期,前线的实力武将兼任制置使、安抚使,独自组建新军而对抗元军。其中,充当重要作用的是,位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京湖制置使、长江下游和淮水流域的两淮制置使、长江河防的沿江制置使等。
除陆军沿袭北宋外,为防卫海岸线与长江沿岸的城镇,南宋朝廷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师。高宗建炎四年(1130)年水师编有11支舰队,3000名水兵。孝宗淳熙元年(1174年),增加到15支舰队,21000名水兵。而到理宗嘉熙元年(1237年),更达到22支舰队,52000名水兵。
绍兴十八年(1148)殿前司由十二军编成,拥有七万多人。以殿前司为首的三衙军,在防备宫城和首都同时,必要时也投入前线作战。朝廷中设置枢密院(文官)统领全国兵权,在各地的军事要冲,也任命文官为制置使、安抚使,统摄军政、用兵等权力。
因长江--淮水--汉水一带为南宋与金、元对峙前线,南宋在沿江布置有充足的水军,沿海海军也得到强化。南宋初期主要由沿江制置使、沿海制置使担负江上、海上防务,之后,随着各地配置屯驻大军,水军也随之分散配置各地。南宋中后期,沿江、沿海要地共设置20余处水军。各地水军的指挥系统归属沿江、沿海制置司,有时也隶属于各屯驻大军的都统司或殿前司,没有定制。在沿江、沿海各地有官设造船所,建造战船,在特殊时期也强征民船为军用。
在各地水军中,以接近首都临安的许浦(苏州近郊)、澉浦(杭州湾北岸)、定海(宁波近郊)最重要。许浦水军原属于定海沿海制置司(浙东福建沿海制置使, 置司明州定海 ),不久归殿前司,后改编为御前水军,嘉熙年间兵员达到11500人,为南宋规模最大的水军。澉浦水军隶属殿前司,开禧元年有1500人。定海水军隶属沿海制置司,嘉熙年间有6000人。宝祐二年(1254),在首都临安府又设置殿前司浙江水军,有兵员2800人,咸淳四年(1268)扩至一万人,成为最大的水军之一。除此之外,福建泉州殿前司左翼军有水军3000人、广东殿前司摧锋军有水军2000人。
高宗绍兴二年(1132),为防御金人从海上偷袭,设立了沿海制置司。沿海制置司最初只有一个官署,其后分为浙东沿海制置司和浙西沿海制置司,分别驻在平江府许浦镇和明州定海县,两司废置不常,最后只有浙东沿海制置司保留了下来。沿海制置使例由所在地例由所在地守令兼,日常工作由副使负责,通常为武职担任。
面对元军南侵,南宋末期殿前司系统的水军,拥有一万数千人的兵力,除了负责临安附近的海防、江防外,也参与前线的抗元战斗。南宋末期,在汉水、长江流域,有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指挥下的水军部队。在襄阳之战进入胶着状态后,和吕氏集团关系密切的范文虎,被委任负责统率精锐水军,不久被派遣增援襄阳。